在基层社区工作中,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时有发生。每一次妥善化解,都是对社区温度与治理智慧的见证。下面,就来分享两则发生在我们社区的真实纠纷化解故事。
老龙涛小区污水管维修纠纷:先解危机再寻平衡
老龙涛小区5号楼2单元的居民,长期受污水管道堵塞困扰。大家自发凑钱请工人维修,可工人修好管道后,仅用石头、水泥块回填沟洞,并未硬化地面。几场雨过后,雨水顺着未硬化地面渗入地下,导致3单元301李女士家地下室被淹,床垫等物品受损。李女士多方求助无果,最终找到社区。
社区工作者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此时情况棘手:维修由2单元居民自发组织,工人称维修款已用完,恢复路面需额外加钱;居民则认为当初费用应涵盖全部流程,不愿再掏钱。更紧急的是,未来几天还有雨,若不及时处理,渗水问题会加剧,矛盾也将进一步激化。
社区工作者迅速制定方案:先解决渗水危机,再协调责任归属。大家分头行动,有人联系亲友凑齐沙子、水泥,协调车辆运到小区;有人耐心沟通居民与工人。2单元1楼的大爷也主动帮忙,带领众人重新处理路面。经过一番忙碌,路面终于硬化,渗水问题解决,李女士家不再受损失。
危机解除后,社区组织2单元居民与工人代表召开座谈会。工作人员摆事实、讲道理,既向居民说明工人维修存在疏漏,也让工人理解居民对费用的顾虑。多次沟通后,双方达成共识:工人承担部分责任,居民适当补付费用,彻底解决后续潜在问题。
二婚夫妻矛盾调解:以法为基,以情为桥
社区内一对二婚夫妻,携手走过8年,却因家庭琐事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分居两年,连正常沟通都成了难题。
两人再婚时,为求安心签订了财产协议,明确婚后各自财产及债务归属。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习惯差异,渐渐成了矛盾的导火索——今天为家务分工争吵,明天因亲属往来意见不合,矛盾越积越多,曾经的情分被消磨殆尽。
社区工作者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介入。考虑到两人都有过一次婚姻,对离婚较为敏感,工作人员先分别与两人谈心,引导他们宣泄委屈与不满。待双方情绪平复,工作人员开始梳理思路:核心问题是多年矛盾让彼此心冷,但无原则性大错,关键是引导两人理性面对离婚,妥善处理财产问题。工作人员先向两人讲解《民法典》中关于分居、离婚调解的规定,明确法律框架,同时强调“好聚好散”对双方未来生活的重要性。
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扮演“和事佬”角色,社区组织两人坐下来,逐一核对婚姻期间的收支与财产关联,结合当初的财产协议,经过多次协商,最终两人达成共识,同意和平离婚,各自开启新生活
这两起纠纷的化解,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的关键:面对问题要快速响应,优先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沟通时需兼顾法理与人情,站在双方角度寻找平衡点。无论是邻里矛盾还是家庭纠纷,社区工作者多一份担当、多一份智慧,就能让居民感受到更多温暖,让社区更和谐。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坚守初心,办好每一件民生小事,守护社区的美好与安宁。
(伊逊社区供稿)
责编:小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