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早报丨浙江湖州:VEP 纳入绿色信贷体系 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中国建设银行湖州分行
2025-08-27
来源:每日早报网

农业作为人类与自然连接的起点,将生态资源直接转化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材料与基础,勾画了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共生的画卷。

但一直以来,地方农业面临着地域气候的变化,叠加世界生态环境的极端气候增多,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的产业发展与绿色赋能。缺乏有效风险防控的资金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浙江省安吉县茶山(图/中国建设银行湖州分行)

作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拥有禀赋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生态价值。20年来,金融工作者在这里针对农业产业的气候风险问题,形成了“金融+气象”的特色模式,用“金山银山”托举“绿水青山”协同发展。

“气象×金融”守护农业风险

农业的弱质性直接导致贷款风险居高不下,成为此前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的核心顾虑。

作为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极端天气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成巨大威胁。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009万公顷农田受灾,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8%。

湖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变化具有季节周期规律。当下全球变热的大背景下,季风气候中降雨期与干旱期对比拉大,严重冲击了农业生产。在去年暑期,突发的台风带来的短时大量降水造成安吉白茶茶树的产量和品质的大幅下滑。与此同时,气象灾害前后的产生的温差变化都显著影响降低着茶叶产量。


茶农正在采摘茶业(图/中国建设银行湖州分行)

此外,农业贷款的 “小额、分散、高频” 特征,也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与盈利诉求存在冲突。

在全全国全国 6 亿农村人口中,约 2.8 亿居住在非县城区域,银行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实地调研、贷后管理,单笔贷款的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企业贷款,导致银行 “做小不经济”。

“气象×金融”通过转化农业产业自身的生态价值为资本,为农业产业提供贷款,进而构建起农业的全链条风险防护网。借助于“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属性来对冲气象情况的不确定性来为农业生产兜底,释放发展动能。

VEP核算机制

气象金融的应用始终与 VEP 核算机制同频共振。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在确立 VEP 地位的同时,明确提出 “探索气象指数保险等金融产品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为两者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浙江,该模式的探索落地始于安吉。

在今年年初,建行湖州分行利用该机制在成功发放浙江省首笔“VEP气候贷”,让安吉凤尚奕白茶业有限公司成功获得融资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据了解,该白茶企业位于安吉县东北部溪龙乡,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山地资源丰富。其优越的气候和地理区位条件为安吉白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安吉凤尚奕白茶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知名的白茶生产企业,随着业务的扩张,该公司对融资有了更高的追求。为更好地开展银政共同服务企业的合作模式,建行湖州安吉支行联合安吉县气象局,与该企业进行了多次沟通,希望了解企业的各类金融需求。

在安吉县委县政府和气象局、生态文明办及金融办的支持下,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对公司白茶种植区进行“安吉绿色金融气候生态友好型项目”评估。

根据气象灾害风险等级、区域气候适宜性评估、气候灾害防御能力、保险、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影响等评估并结合精准数据核算,评估显示该项目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气候生态产品和陆域生态产品,能够转化地区物质供给生态产品价值。此后,建行湖州安吉支行迅速完成对接,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企业的“VEP”气候贷的流程。

通过对茶园光照时长、温湿度变化、降水分布等21项关键气候指标的持续监测与科学量化评估,系统性地将茶园生态环境质量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

“以前我们茶农真的是‘靠天吃饭’,现在不一样了,‘靠天’也能贷款了!气候数据成了真金白银的信用资产!”受益茶农李德富的朴实话语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

相较于普通贷款,“VEP气候贷”利率直降45-50个基点,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业企业因缺乏传统抵押物面临的融资难题,更开创了气候友好型、生态价值导向的金融服务新范式,标志着绿色金融成功从传统领域向气候经济、生态价值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延伸。

践行两山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打破了传统发展中经济与生态的二元对立思维,揭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就是如何形成“乘数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引导资金催化优质生态产业。

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其中,为推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强调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转型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考量,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气象×金融”模式正是这一系列文件精神指导下的新尝试。

这一新模式诠释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生的“两山理论”精神,突破了西方 “先污染后治理” 的传统范式。它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提出 “生态产品” 概念,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自然生态功能转化为经济价值。

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VEP机制下的“气象×金融”模式仍须在多维度实现突破,才能真正成为撬动绿色金融、激活生态红利的制度性杠杆,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更好双向转化。

一是深化相关领域制度衔接。将VEP 核算深度融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国家标准—行业指南—地方细则”三级传导机制,推动生态资产实现全域可量化、可交易。例如,安徽省黄山市率先将VEP 核算纳入《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并配套制定贷款机制方案,形成“核算—确权—质押”的全流程规范,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二是拓展金融应用场景。重点推进核算成果在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将VEP 精度纳入绿色信贷考核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生态金融产品。例如,江苏省沭阳县的“VEP 花木生态价值贷”将核算精度纳入绿色信贷考核体系,引导银行开发出碳汇质押、生态收益权证券化等差异化金融产品,有效降低了生态项目的融资成本,形成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三是创新“一体化开发”模式。鼓励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对生态治理和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一体化实施,通过商业收益反哺生态投入,形成可持续的投融资闭环。例如,江苏省宜兴市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国有林场+集体+农户”联合经营,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协同,项目收益反哺生态保护。

在未来,绿色金融将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聚焦支持传统行业及能源的低碳转型。发挥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金山银山”托举“绿水青山”水长流山常青。(中国建设银行湖州分行)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