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杨家湾乡的蔬菜冷棚基地,丰收的季节热闹非凡。田间地头,务工人员穿梭在藤蔓间采摘西红柿,忙碌的身影与菜农们脸上的笑容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丰收的鲜活图景。
“在大棚里干活,一天能有120块钱收入,从栽苗到9月末收完,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踏实!”杨家湾乡的农事钟点工王云芳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笑着说道。而菜农单海燕则捧着刚摘下的沙瓤西红柿介绍:“咱这西红柿是绿色种植,自然成熟,去年一个棚就产了1.5万斤。这小小的果子,真是咱的致富红!”
这片充满生机的基地,源于前两年邵家店村、海苏湾村、兴巨德村三村联手打造的蔬菜冷棚联建项目。年年的丰收,让群众看到了挣钱的希望,由此,群众在自家耕地上新建冷棚106个。杨家湾乡以党组织书记“双创双争”活动为抓手,聚焦“书记精品工程”建设,将党建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通过“强村带弱村”的模式,整合全乡的扶持资金、土地与固定资产,让村级资源“握指成拳”,在合作中壮大集体经济。
为保障项目推进,乡里创新推行“1+2”专班机制:乡党委牵头成立集体经济专班统筹全局,党委书记与分管领导双层包联协调,全乡协同配合。乡党委书记定期组织协调会、调度会,集体决策重大事项、破解建设难题,为基地的科学运营保驾护航。同时,“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资源聚起来、产业活起来,形成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的示范效应。
如今,这一模式不仅让全乡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更让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而放眼围场全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有机、绿色蔬菜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这些“土生土长”的蔬菜,一路畅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既让田间结出丰收果,也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真正实现了“小蔬菜”撑起“大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